今天大暑,适合读这本被称为避暑神器的书——《冬牧场》。李娟的散文,只要读过,一定会喜欢上。初识李娟,是几年前,一个好友送我了一本书《阿勒泰的角落》,封面很好看,作者是我没听过的,最终那本书并没读完。再后来接触李娟,是因为刘亮程力荐,当时在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喜欢他临摹自然的文字,他对李娟评价极高。他们的文字有共同点,根植于生活,满是对生命的敬畏,笔下的人类、动物与自然,皆是源自于本能而书写出来的灵动鲜活的文字。
《冬牧场》是李娟参加《人民文学》非虚构类写作计划,在2010-2011年的冬天,跟随一家牧民,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生活了三个月,对途中所见闻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记录于笔端的一本纪实散文。对于牧区之外的人而言,没深入过新疆牧区,不足以感受到那片土地上的辽阔壮丽、苍茫寒冽。同样,没亲身体验过牧民生活,也无法想象他们多么颠沛流离、辛苦动荡。李娟跟随居麻一家三个多月,在"冬窝子"度过了一整个冬天,除了为写作计划积累素材,一定也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游牧生活,感受那片大地上的一切。而为什么选择居麻一家,则是因为,居麻欠她家里好多钱,又不指望能还上,她的妈妈就想,不如到他家住几个月,把钱全吃回来… … 李娟对于她妈妈的笔墨,从来不吝惜调侃之意。
就这样,李娟跟随这一家人,走入茫茫沙漠,身上穿着20多斤的衣服,要骑七八个小时的马,同行的还有骆驼、马、羊、牛,队伍浩浩荡荡,如果说这本书,或者那片大地非要有一个主角,我觉得应该是它们。此次行程中,李娟的身份并不是一个远远观望的旁观者,这里不容忍闲人,她被分配了大量的工作:管理驼队、在驻地搭帐篷、牵马赶马、扛雪生炉子、搭羊圈等等,基本每天大量时间都在辛苦的劳作以及苦中寻乐。当然,她的工作量相比牧民一家,如同九牛一毛,由此可见牧民有多辛苦。
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的舒适,而是因为生活的有希望。在寒冷贫瘠的"冬窝子",四个人劳动一天之后,围坐在温暖的帐篷里,一碗接一碗的喝着热茶,水是白天从外面采的雪,有时候里面还会有渣滓,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喝的很满足。冬季沙漠里的水异常珍贵,全靠人力采雪积攒,如果赶上大旱,雪又极少,那就要吃苦了。有了雪,辛辛苦苦采回一点,李娟决定这个冬天再也不洗澡了。一个礼拜之后,又决定不再换洗衣服了,水太珍贵了!牧民用水,主要是烧茶,其次是做饭,废水用来洗碗,洗完碗的水给狗泡干馕吃(只有怀孕的狗和牛才有这种待遇),四个人用来洗脸洗手不到小半盆。有一次,连下了三场雪,几个人痛痛快快采了几大袋,又痛痛快快的洗了个热水澡,又洗了餐布、毛巾、被套、枕套,多么阔绰!读到这,很是触动,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李娟对自然的描写,真的太美了。"在满天星斗的浓浓夜色中,我们朝着沉入地平线一半的猎户星座启程,月亮弯弯的挂在东方","堆积如山的浩荡朝霞,有月晕的混沌夜空,雪不知藏在哪里慢条斯理的酝酿着","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圆月越来越剪影,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而这银白的月亮又越来越凝重、深沉,又大又圆,光芒暗淡...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对牧人来说,黄昏的意味更丰富浓重,他孤独的赶着羊群慢慢走向驻地,一整天没说话了,又冷又饿。
星空下,家的方向,有白色炊烟温柔的上升。如果这时,牧人看见家人远远前来迎接,又该是怎样的轻松和欢喜,他忍不住唱起歌来",类似这样的文字,我好喜欢。纯粹的自然、人类、万物,一切都是平等的,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但人类又是伟大的,凭借智慧和创造,成为地球中最重要的成员。李娟的文字朴实又有力量,有的地方又能让人笑上半天。最近听说,《冬牧场》重新修订再版了,增添了大量的注释,修改了多处语法错误和拖沓含糊的表达,李娟说,她希望新的读者都是从新版《冬牧场》看起的,而看过旧版的读者,如果再看一遍新版,会令她更安心。所以,打算读这本书的,等新版开始出售,再买吧。
书中一段话,我要写在结尾处。李娟说:对可怜的城里人来说,所有的马都长成一个样子,可在牧民眼里,一匹马和另一匹马的区别,就跟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区别那么明显。我读完这本书后,将这段话牢牢记住。我就觉得所有马都长得都一样,不光马,所有羊,所有牛,所有猪,所有鸟,所有鱼,所有鸡,我都觉得长得一样,以后要去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