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刷微博,看见马伯庸提过这本书,他说没事的时候就会读一遍《局外人》,默尔索身上散发着一种理性的“丧”,割裂与周遭世界的情感联系,对任何事都不走心,只是倦眼旁观。为母亲守灵,全程没有流一滴眼泪,打瞌睡喝咖啡抽烟。一口气读完了加缪的《局外人》,就好像独坐于路旁一辆车里,望着路上车水马龙热闹嘈杂,短暂地让自己从纷乱俗世抽离开来,退守到自己的小巢穴里。
他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的葬礼上喝咖啡?
书的开篇,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来参加葬礼,全程没有流一滴眼泪。悲拗、伤心、难过,他一丝都没有表露。我以为他在控制情绪,但读着读着却发现,对一切漠然置之是他真实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他只在意自己的意识,对外界的人、事毫不关心。一次偶然的不自觉的持枪杀人事件,他被审判,杀人动机与事件本身没有成为控诉的主体。
他送母亲去养老院、一年没去看望母亲、他不记得母亲的年龄、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守灵时他打瞌睡喝咖啡抽烟、第二天就去游泳、跟女友鬼混等等等等,却被拿出来大肆渲染,成为海滩事件的控诉证据。陪审员认为一个儿子在生母遗体跟前,不该喝咖啡。证人认为,他应该在母亲的葬礼上痛不欲生、肝肠寸断。法官认为,这个人有一颗罪恶的心。尽管律师大喊,这个人是被控杀人,还是被控埋了他的母亲?可无济于事。
法庭上的局外人最终被判处死刑
整个过程,默尔索表现的像一个局外人,他被法庭外面报贩的叫卖声、兜售三明治小贩的吆喝声、外面的鸟鸣声、有轨电车拐弯时发出的声响所吸引,他甚至观察底下坐着的人穿的衣服… … ,人们认定他预谋杀人,他说自己真的不是蓄意杀人,如果非要找一个动机,那就是阳光引起的(虽然我们知道他说的是事实,但人们都笑了)。所有的一切,对他都不是有利的。最后法官问他,你还有什么话想说吗?他说,没有。他被判处死刑。
临死前与神父的崩溃会面
他拒绝接见神父,神父还是来了(与神父的部分,也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面对神父的竭力教导,他置之不理、竭力反抗,神父很努力的按照对待其他人一样的做法对待他,他终于情绪失控,他大喊,如果因为一个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而被处决,那么其他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相信,跟默尔索这次会见,神父一定也崩溃了。
任何人,没有权利哭她
书的结尾,默尔索的内心是这样的,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围观的民众都向我发出憎恨的吼声。
有人可能会说默尔索怕是个傻子吧?不不,我觉得他是这本书里最清醒、最真实的人。他只是拒绝配合加入别人的游戏,拒绝一直撒谎而已。当他的辩护律师让他解释在母亲葬礼上自己的平静、冷漠是因为在控制悲痛的感情时,他坚决的说“不,因为这是假话”。他不爱妈妈吗?我觉得他爱他的妈妈!临刑前,他想起的还是妈妈,“任何人,没有权利哭她。”默尔索是一个感官至上的人,他只遵循生理的真实感受及世俗生活,像动物一般,活得很真实。他不愿用撒谎来简化生活歪曲生活,他更不会轻易被外界或者舆论所煽动,所影响,他真的是一个局外人。
我在看书别开枪每周一、三、五发布三篇原创读书笔记或观影笔记,喜欢读书和电影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希望能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如果对文章有想法的朋友,请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喜欢此篇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我在看书别开枪,并点赞,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