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 《 酒道 • Jodow 》

开学季好书推荐:杨照《史记的读法》,在读史中增长知识与智慧

Good Book Recommendation For The New School Season: Yang Zhao's Reading Method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crease Knowledge And Wisdom In Reading History

2023-05-27 15:53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典阐述。

开学季,想要智识增长、智慧增进,不妨多读史。推荐一本与历史有关的读物,杨照老师的《史记的读法》,8个字总结:收获巨大、一饱眼福。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一共130篇,52万余字,虽然不算超大部头,但很多人也是一听名字便望而却步,觉得其晦涩难懂。

开学季好书推荐:杨照《史记的读法》,在读史中增长知识与智慧

但在杨照老师的讲解下,《史记》的绝妙之处被深挖出来,他先从太史公司马迁入手,让我们了解司马迁及他所处那个年代,从而更好地理解《史记》的背景和意义。太史公绝不是寻常人物,他因"李陵之祸"在"死"和"宫刑"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多么痛苦和屈辱的事。但他为了完成《史记》,活了下来,凭借他心中的抱负和使命。

《史记》横跨3000年,几乎把这一期间历朝历代发生的所有大事、重要的人物、累积的经验都记录下来了。仅130篇,52万字,可以说极为精简。不得不说,司马迁的厉害之处。

历史是由人和事组成的,杨照老师讲《史记》讲得好,因为他真正的研究了《史记》里那些人。司马迁笔下那些人,每一位都很特别,这可是活在好几千年前的人类,今天读来,依旧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开学季好书推荐:杨照《史记的读法》,在读史中增长知识与智慧

我没有完整的读过《史记》,只在上学的时候,有限的学过其中几篇,还是节选。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扁鹊见蔡桓公…

可当时不管是老师的讲解还是自己的理解,真的是非常浅显,完全没有领悟到文章深处别有洞天的指引和智慧。

到现在再读这本《史记的读法》,犹如打开新世界大门。没错,虽然读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代的人和事,但这里面的道理和洞见,能折射人类行为和人类经验的轨迹。通过古人分析今人,超越时间的眼光,这就是"通古今之变"中"通"的意思。

《史记》中写了很多人,包括人物的对话、动机、行为,但这不是太史公的目的,而是手段。司马迁的最终目的是要教我们,人事之上有一个更高的原则,这个原则有一部分是分析性的,你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要在运用权力或者做人做事上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另一部分则是伦理道德的,我们判断好人坏人、好事坏事时,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高度,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立场与角度不同,标准不同。

开学季好书推荐:杨照《史记的读法》,在读史中增长知识与智慧

我们要知道,历史绝不是固定的事实,历史真正重要的也不是事实,而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近一步说,就是解释如何和为何?

在个人层面,学习历史,从中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人物用这种方式讲话做事?为什么人物关系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为何人物会做出这个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了今后的什么方向和走向?给予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这是读《史记》的意义所在。

《史记》中有很多经典的对话,都非常耐人寻味,比如刘邦和张良、汉文帝与张释之、汉文帝和仓公、管仲与齐桓公等等,听他们对话,真的是有大智慧。另外,还要思考的是,作为一个群体,彼此行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什么模式,他们为何如此?比如人与人,君与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研究史学时最重要的挑战。

开学季好书推荐:杨照《史记的读法》,在读史中增长知识与智慧

所以,我们读《史记》,就是学习如何解释历史,如何在其中区分出命运与人的意志,在历史里看到更加长远的模式。

《史记》中很多道理适用于现在,读的时候,会觉得现在有些模式与历史有重复的地方,但从旁观者角度看,那是不合理的。要把眼光放远、拉高,不能只看单一事件,而是要看单一事件在集体行为中的表现。

总之,这本是真的好看,让我在今年,有了想读《史记》的念头。

本纪中的秦始皇、刘邦、项羽、吕后、文帝、景帝、武帝;世家中的孔子世家、留侯世家、陈涉世家、齐太公、萧相国;列传(从篇幅上看是史记的核心)中的伯夷、叔齐、管仲、晏婴、伍子胥、苏秦、张仪、韩信、李斯;还有刺客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 … 请记住,上面这些人名,并不是简单的罗列,他们每个人都是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存在。

开学季好书推荐:杨照《史记的读法》,在读史中增长知识与智慧

人的一生很短,不到一百年。即便像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到头来也会一死。我们大多数人,在理解历史的时候,很容易掉进一个盲点:我们很自然地会用自己基本的年寿来看待历史,把它当作历史最主要的单位。但是,跟社会集体乃至于更广大的历史变化相比,一百年是如此短暂,反映出来的变化相对有限。我们必须拉长时间尺度,才能看到许多"古今之变"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的原因。

杨照老师《史记的读法》,你可以作为读《史记》的敲门砖,也可以作为一道丰富的配菜。总之,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