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自白》是我读三岛由纪夫的第一本书,首先是被封面吸引,也太好看了吧。其次,被译者吸引,唐月梅,据说她翻译得很好,而她的丈夫叶渭渠也是一位日语翻译家,之前读的川端康成的几本书都是他翻译的,所以自带好感。第三才是三岛的缘故。
《假面自白》是三岛的自传,读的时候总会想起一个人,太宰治。两年前看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都是日本文学代表人物,感觉他们的一生都在追求死亡。太宰治投水自杀、川端康成煤气自杀、芥川龙之介服毒自杀、有岛武郎殉情自杀,而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 … 好奇为什么日本自杀作家这么多?
查资料,日本人确实对于自杀情有独钟,这与他们独特的物哀文化有关。叶渭渠先生说过: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这种文化的主旨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非人力可改之,抱着伤感悲悯的态度去欣赏美好事物到达辉煌顶峰,在其最绚烂夺目时便是凋零之时。因此,他们认为一个人死亡的开始是其无意义人生的结束,也是其人生真正意义的开始,想必这个思想观念影响了很多日本人。
三岛由纪夫也是自杀而死,跟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的自杀不是单纯的自杀,而是以切腹这种日本武士道标志性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过程非常惨痛,他切腹后,介错又砍了好几次都没砍下他的头颅,三岛痛苦难捱,想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终于成功了,前一个介错也切腹自杀了。
三岛的自杀虽然直接原因是一场政治事件,但只要读过他的作品,或者对他有过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他一直对死亡、暴力、鲜血有着深深的迷恋,他的每一个作品中几乎都涉及到死亡,《假面自白》中关于死亡的字眼几乎随处可见。有人说他的死是一种三岛美学思想的升华,体现了一种暴烈之美,是艺术。对此,我真的要多思索一下。
《假面自白》这本书的名字,足以让人产生好奇。读完书后,多少对名字有了一些理解。自他小时候起,童话故事中,他只爱王子,尤其是遭到杀害的王子,他爱所有遭杀害的年轻人。尸体令他着迷,斩首让他印象深刻,他迷恋死亡、夜和热血。这种对死亡的倾向,是否预示着他最终结局呢。他从小身体不好,又被祖母强行管教成长,但我觉得他的内心有强烈的冒险和逆反精神,他又是矛盾的,经常性的会产生羞耻、不安和孤独。他执着于事物的二律背反两级冲突,比如美和丑,青春与衰朽,生机与死亡,真实与幻想,乐观与消极。矛盾感无处不在,交织于他的一生中,影响他的话语、行为和一步步走向,影响他与人交往、恋爱和选择。
书中写到,三岛迷恋古希腊悲剧,13岁时他第一次见到《圣塞巴斯蒂安》殉教图,这幅画给他带来的冲击应该是很大的。他说,在那无与伦比的肉体上,他看到的唯有青春、唯有闪光、唯有美、唯有逸乐。想必也就在这时,紧实有力充满生机青春的男性肉体,让他开始产生倾慕和向往,所以我们看他留存于世的一些照片,自己的形象也多是肌肉男。三岛的修炼身体健身之路让我觉得他非常厉害,30多岁时开始健身,定制了科学、系统的计划,在家中的院子里放了一个阿波罗裸体雕塑激励自己,40多岁开始练习空手道并成为黑带高手,对剑道也知其一二。他对自己崇拜之事展现出的热爱和志向,他的美学理想,他的自律,这些实在让人钦佩。
《假面自白》记录了三岛由纪夫的感情。如果说他的第一次情愫给了雕像,那么雕像的青春和力量之美,引导他产生了第二次情愫,男同学近江。关于这段情感的描述,我觉得三岛那时候都要疯了,精神时刻处于磨练中,忍受着道德的批判、堕落与颓废。既有欲望、冲动、羞耻,又有喜悦、纯粹、激烈,他开始了性的觉醒,虽然这场情感没什么结果。第三次情愫是一场异性恋,与园子,起初的热情发展成为热恋却不一定是爱,"必须逃走。必须尽快逃走。我焦虑万分。为了不至于让人看出我愁眉苦脸的神色,我佯装比平时还要快活。""我看到它,尤其是看到结实的胳膊上的牡丹图案的刺青,就被一股情欲所袭击。我热烈的注视,固定在那粗壮而野蛮却又无与伦比的美丽的肉体上。他在阳光下笑了。他仰面朝天时,我看到隆起的粗大喉结。一阵莫名的悸动爬向了我的心底里。我的视线已经无法从他的身影上移开了。我忘却了园子的存在。"他与园子最后一次见面时(那时园子已经结婚了),他依旧被一个小伙儿吸引。与其说他荒唐,不如理解为他摘掉假面,以赤裸裸的真实,通过对肉体和感情的自白,回归到自己的真面。
虽然读《假面自白》有唐月梅先生的缘故,但可能跟日语结构有关,读的过程中,感觉很多地方比较难以理解,甚至有些障碍,打算找找其他翻译版本。但翻译过来的作品与原文之间巨大的鸿沟,这个问题永远避免不了,这也许是读译本最大的一个遗憾了吧。
【我在看书别开枪】每周一、三、五发布三篇原创读书笔记或观影笔记,喜欢读书和电影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希望能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如果对文章有想法的朋友,请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喜欢此篇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我在看书别开枪】,并点赞,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