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岁离世,英年早逝,王安石曾挥泪写下一首诗,缅怀这位北宋青年诗人。他的诗名闻名于江淮一带,诗歌雄壮,在北宋所有诗人中,气概和境界应该属他最为阔大了,他便是北宋诗人王令。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体会其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品格,相信你会有所感触。
王令一生真的很悲惨,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叔祖生活。他一生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但拥有一身高洁志趣。命运困顿,对科举考试失望,两大因素影响王令内心,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决定放弃进士考试以教学为生。在江南一带,王令是一位杰出青年,个人性格与人生志趣渗透于诗中,诗文自成一家。
王安石是王令短暂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二人惺惺相惜,友谊从未出现过间隙。二位相识的时候,都是未嫌贵,尤其是王安石,只是单纯文人之间的情感,可以说是君子之交。他们互有往来的诗中更是体现出古拙朴实一面,彰显超凡脱俗的志趣,当然也包括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相互欣赏,相互勉励,可谓知音。
28年短暂一生,王令留下近500首诗,起初他学习韩愈、孟郊最多,奇崛峻拔,其实磅礴的艺术风格便源自韩、孟二人。另外,王令对韩、孟情有独钟,还与其个性有很大关系。他们都性格较为刚烈,向往自由,又不群居流俗,志存高远。又因为王令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内心抑郁,志趣崇拜韩、孟当然可以理解。
在王令的诗中,不难发现诗人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失望。历史上,北宋重用文臣,尤其有才能的平民可以参加科考,对于有大才华的王令来说,应该是机会才对,为什么他厌倦科考了呢?这是因为参加科考的人数众多,因而会出现灰色事件发生。对于王令这种贫困家庭来说,是无法承担考试费用,加之身体情况糟糕,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让王令放弃科考入仕道路。
再有,王令对逐利之徒也非常反感,这是其天性所致,所以他用诗抨击这类人群,反衬出自己清高一面。虽然对仕途灰心,但是王令并没有完全放弃经世致用的精神,他选择讲学授业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方式。在王令一些诗中,你会发现他经常在夜晚抒发情感,内容主要以茕茕孑立,时运不济为主题,哀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剧遭遇。
在存世四百八十余首诗中,王令有很大一部分诗内容涉及民生,形象描写出百姓生活状态,笔者认为这类诗读起特别有亲近感。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介布衣,就是社会最底层百姓,因而其内心具备布衣情怀。再有,这类具备现实意义的诗中,笔者认为会有教化功能,在同情百姓生活之余,还有对国家叹息和担忧,同时表达自己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王令的咏史诗并不多,十余首,历史苍茫感与理智思辨气息浓烈,尤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独到。他的咏史诗具有借古讽今意味,与个人遭遇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他的咏物诗有80余首,托物言志,他用竹、松最多,表达自己高尚情操与美好追求。王令还喜欢描写丑陋的物,笔者认为这类诗暗讽最为强烈,彰显其诗歌的另类性。
总体来讲,笔者认为王令的诗气魄阔大,在北宋时期,此特质估计很难有能与其相提并论的诗人。以文为诗也是王令一大特色,崇奇尚怪独具特色。另外,笔者认为,王令的诗最令人着迷的是那种独来独往,舍我其谁的气势最吸引人,诗中流露出诗人高尚情操和志趣,彰显个人特色,值得回味。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北宋著名诗人王令十首诗,体会其文字的独特感与诗歌气势,读完回味无穷,绝对深表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