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齐邦媛的《巨流河》,前半部分好看到爆,后半部分相对枯燥一些,但还是有很多可读的点在,比如说台湾教育这块,还有中学教材选编那里,以及对父母后期的讲述,是很好看的。
这是她的一本自传,更是一部上世纪时代变迁史,这位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女性,以自己的眼光,讲述了一个纵横百年、跨越两岸的亲身经历的故事,足迹遍及东北、北京、重庆、南京、台湾,从北到南,从东北的巨流河台湾南端的哑口海,一路经历,漫漫一生也走完了。遗憾的是,这个版本是删减的,但不影响它的精彩。
多次读到泪目,很难想象他们那一代人,曾经经历的那一切,距离我们只有短短100年。不可否认,她很优秀,可以说是出身名门。父亲是精英级别的知识分子,先后在德国和日本留学,奉系高级官员,后来又开办学校、办杂志,所以她才有机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逃离东北,去重庆读南开中学,回来又考上武汉大学,之后去台湾教书,等等等等。她不能代表当时大部分中国女孩的情况,因为大部分人当时可能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还生活在吃不饱饭的最底层。但我们无须考虑这些,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只透过她的讲述,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和面貌,就足够了,而且她一路走来,也是很艰辛很困难的,所以,你只需看她讲述的世界就好,毕竟那也是真实的。
其几天看《十三邀》许倬云那期,也被他讲的深深打动,在读齐邦媛的《巨流河》时,能看到交集的地方,会加深体会和认识。不禁在想,将近100年前的教育竟然那么好?人们都那么有理想有节操有品格。当时没有电视,出版界地位很高,出书也不考虑销量,编辑也受尊敬,当时的报纸杂志也好看,国际大事新锐思想都有,高中生的辩论题目是:美国是否会参战。真的觉得当时的氛围特别好。
最近在听万维钢老师的日课了,在发刊词中,他说"我们想要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有所认知。当今那些活着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企业家,我们看看有谁最厉害,我们就读他们的书,讨论他们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思想",对这一番话,我真的举双手同意,你不能一直读"过去"的书,不接触"现今",你要去看新的东西新的观点和见解,才不会固步自封。但我也觉得,"过去"也不能丢,"过去"的东西里面,有大量智慧和经验。
总之这本书,推荐一读,真的好看,写得真好。尤其看到东北沦陷,家园失守,近千名东北学生远离家乡,漂泊到西南求学,站在操场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唱《松花江上》时,看着那熟悉的一句句歌词,真心忍不住落泪。
又看到在那样条件艰苦的日子里,不管是校方还是老师还是后援队伍,所有人都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真心感动。这本书很好,推荐大家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