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最著名的德国作家中,海因里希·伯尔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被誉为“德国的良心”,用实现主义的笔法,描绘出大量的社会现状,并针砭时弊,强烈批判黑暗。他是废墟文学的代表,通过神话入笔,暴露现实与神话中的反差,并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因而他荣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海因里希·伯尔笔下的十句格言,体会其文学的魅力。
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科隆,父亲是一位木匠,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厨房是她的领地,她有着精明的头脑,对年幼的海因里希·伯尔有着很深的影响,因而他对母亲有着崇高的评价。长大后,海因里希·伯尔被应召入伍,先后去过波兰、法国和苏联,曾经四次负伤,还做过美军的俘虏。在部队,他拒绝做军官,还曾多次逃避军务。
文学创作,起始于战争中,写作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据说,海因里希·伯尔常常通宵达旦,白天挣钱养家,晚上写作。不过他的创作生涯起步阶段并不是特别顺利,因为他所写的是读者不喜欢的“废墟与饥饿”,报社要的是“光明与安慰”,因而他的稿子屡屡遭嫌弃。不过,海因里希·伯尔是执着的,他要的是从过去探索出当前的原因,为了寻求人类的未来。作家的眼中是不揉沙子的,他们支持海因里希·伯尔,最终他从“废墟文学”中杀出重围,终于一炮而红。
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海因里希·伯尔所塑造出的人物都是普通人,小人物,这些人物面对邪恶是不屈服不投降的,因而可以俘获读者的内心,能够快速找到知音。另外,他的作品具备教化作用,所以很多评论家称他为“道德家”,以便于作品的传播。在人品方面,海因里希·伯尔仗义执言,仗义疏财,具备侠义之风。
他的作品真实,人真心实意,可以给他带来人格上的魅力,所以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是非常受欢迎。他的笔触犀利,矛头指向战争与暴政,成为被压迫被损害者的代言人,因此他成为了全世界道德法庭,这种受拥戴的程度在德国文坛,实属罕见。在同时代人民的心中,他的作品是教育人,在社会改变,改变人们的生活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必须要说的是,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表明对祖国、故乡、人民、底层百姓以及正义有着深厚的爱,而他对爱的表达方式往往使用“攻击”。他攻击权力滥用,攻击虚伪,可以说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反向“爱”,爱之深,恨之切,虽然抨击和批判,但流露出浓浓的爱,而这种爱则升华到爱国与爱民。
要知道,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他对重要事件不会回避,更是主动的去介入其中,这种行为并非认为他是一位激进者,他是为了人的尊严与人权,主动去做而已,这也代表着他对艺术自由的追求。他曾多次强调,艺术不能屈服于权贵,更不能趋炎附势,艺术家要有良心与良知,因而他被称作为“德国的良心”。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是具有道德感化作用,而艺术性偏低,笔者不认为他的作品艺术性较低的说法。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而非人民教育家创作出来的,只不过他的作品道德教化功能更强烈一些,概念上是文学作品之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据记载,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1917年12月21日,今天是这位德国著名作家105周年诞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十句格言,体会文字背后的正义感与道德教化功能,相信你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