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德斯,我知道了彼得·汉德克。而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他,连名字也不知道。
因为今年六月文德斯电影展,在一次映后交流活动中,为了拿到他的签名,便想了个点子,找一本与导演有关的书,那么他拿到书签名的那一刻,一开心可能会给我画一个翅膀。导演出了几本书和摄影集子,但不太好买。在我搜索小能手加持下,找到了彼得·汉德克,他们二人是好朋友,并且一起合作编剧了《柏林苍穹下》,文德斯给汉德克的几本书写过推荐,于是我便买了汉德克的两本书《骂观众》和《无欲的悲歌》。
果然,在映后交流会中,文德斯多次提到汉德克的名字,那一刻我特别激动,觉得自己没白做功课,我觉得他们的友谊很深厚,彼此对对方而言都特别重要,一个是德国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一个是在当代德语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们的很多思想是能产生共鸣的,一个是影像语言,一个是文字语言。所以我在看了文德斯几部电影之后,来读汉德克的书,觉得两个人的作品,虽各自独立,但主题有接近的地方,也有对方的一丝丝痕迹在里面。
当昨天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看到汉德克的名字,我惊呼出声,真的开心,今年与他的交集好多,虽然他的作品,我没读过多少,但依旧很高兴。
《骂观众》是我读的他的第一部作品,貌似这本书在戏剧届知名度很高,汉德克24岁写的这本书,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他也一举成名。这本剧本集里面包括三个剧本,其中之一是《骂观众》,另外两个是《自我控诉》和《卡斯帕》,《自我控诉》是一部短剧,准确的说是一部朗诵剧,两个自我控诉者,一男一女,或交替朗诵,或齐声朗诵,没有角色,没有情景,没有对话。读完这个短剧本,我觉得有点行为艺术,不否认汉德克的作品比较反传统,创作方式也区别于传统创作手法和角度,他的文字很好读,但是不太好理解,他不在意语言的规则,他的“说话剧”跟文德斯电影里的人物角色喃喃自语非常相似。
再说《骂观众》,依旧没有角色和情景,只有四个说话的人在舞台上骂观众,我在想,他为什么要骂观众?也太先锋太前进了。当我读完《骂观众》之后,能想象出,汉德克可能一边写一边在笑。确实是搞笑、反叛并且十分丰富,他否定传统戏剧的表演性和假定性,他否定应有的秩序和规则。在读剧本的过程中,我觉得太好玩了,很难想象如果去剧院看现场,中途会不会被骂走,毕竟人们都不喜欢挨骂,《骂观众》特别好看,真的特别好看,汉德克先声明“在这里你不会听到任何你们没听过的东西,你们的观看乐趣将不会得到满足”、“你们在台下坐着,你们什么都没有思考,你们的思想不是自由的”、“照着我们的这盏灯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穿着的衣服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并不会向你们展示任何东西,我们不会模仿任何东西”、“你们会挨骂,因为骂也是一种与你们交谈的方式”,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在这场戏剧里,汉德克给予了观众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观众。看到最后,骂观众达到高潮,“你们这些哗众取宠的家伙,你们这些老掉牙的怪物、你们这些雇来捧场的,你们这些爱生气的讨厌鬼,你们这些趋炎附势的笑人”,哈哈哈哈,敢问底下几个人能坐得住,太搞笑了,但观众别生气,因为汉德克说“你们是天生的演员”,你们也在表演。读完汉德克的书,对文德斯的电影语言能多一份理解。
再说第三个剧本《卡斯帕》,更行为艺术,颠覆三观,《卡斯帕》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等待戈多》,他表现的是卡斯帕如何通过说话而学习说话,汉德克说卡斯帕应该像弗兰肯斯坦里面那个创造的怪物一样,而不是一个插科打诨的小丑。说实话,我读《卡斯帕》没太怎么理解,可能去剧场看的话,会感受强烈一些。单从剧本里,我有一个微弱的感受,就是语言对人的操纵和控制。我一直觉得人是控制一切的主体,但在《卡斯帕》中,剧中人物在跟语言相爱相杀,他的语言被教条化、秩序化,最终像一个程序写的机器人,这部戏剧想说的也许就是人类与语言的进化过程及相互影响吧。
总之,看汉德克的书,感觉很奇妙,与之前接触过的作品风格和思想反差比较大,他是一位思考者,也是一位批判者,他的风格使得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位狂野分子,但我却觉得他热爱生命和生活,他的文字偶尔会有抒情和细腻的地方。
祝贺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