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先是被这书名击中,优美清新,像诗一样。看到封面后,再次被击中,太好看了!
去年12月份就开始读了,跨了个元旦,又过完了新年,才将它看完。这本书不太容易一口气读完,即便写的很好,我也将它定性为一个漫长的、絮絮叨叨的讲述。我很难以自己的视觉去感受书中所写的故事,因为与我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很不一样。作者经历的教育,是宗教名义下极端教条主义的体现,是以爱之名的精神绑架和教育僵化。除此之外,这个家庭,还充斥着家庭暴力、精神疾病、轻视女性及反科学反现代化等种种问题。与其说是家庭,不如说像一个战场。
当我了解到作者塔拉跟我们算是同时代人时,我有点慌。我以为书里的故事,也就是她经历的这些事,怎么也得发生在100年前吧。我很难接受,它们竟然发生在现代,发生在和我们同时代的一个美国女孩身上。
塔拉的父母是虔诚的摩门教徒,说狂热也不为过。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上面还有六个哥哥姐姐。她的记忆成形于六岁,我如果说那是1990年左右,你可能更有概念。他们一家生活在美国西北部的爱达荷州,我查了一下,这里早期是印第安部族居住地。总之,她们住在大山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一代的鄂温克族。鄂温克就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而爱达荷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山地的宝石。
有趣的是,关于鄂温克族,也有一本书,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时间点的话,那本书要再往前一些,它大概讲述了这个民族将近100年的事。我回忆了一下,那本书里,这个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他们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呈现出来的生命形式也是偏自然状态的,这些与塔拉的家庭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其他方面,两者有很大区别。
塔拉出生后没有出生证明,甚至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家里有人生病,父亲从来不去医院,也不允许他们吃药。只能用母亲自制的草药治疗。甚至家里发生过的几次事故、车祸,全家人被撞伤,被割破烧伤。哥哥在一次车祸中脑袋撞出个洞,都没去过一次医院。父亲大多会说一句话:带他回家,你母亲会处理的。
父亲不让他们上学、读书,因为他认为大学是魔鬼撒旦的工具。疯狂的囤积食物和子弹,为了在世界末日到来时,他们一家人能够繁衍下去。他们从不注射疫苗,他们认为疫苗是科学机构的阴谋。父亲认为穿紧身衣服的女性都是不正经的。认为妻子应该无条件追随丈夫。这位父亲很多做法,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切延伸到塔拉身上,即便出去读书以后,她一周只洗一两次澡,从不用香皂。从卫生间出来从不洗手。星期天从不看电影。看到别的女孩穿过膝超短裙会感到羞耻和震惊。在礼拜日从不买东西。对父亲所说的违反上帝健康忠告的食物碰都不碰。而除了这些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她的内心也深受折磨。
但即便那样,17岁之前从没上过学的塔拉,通过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初入学校,眼前的一切,对她而言,就像一个黑洞。她发现自己知识匮乏、什么都不懂。与人相处方面,也有很多问题。思维认知存在障碍,思考方式也有限。她虽然逃离原生家庭,但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无处不在。她可以忍受哥哥的家暴和殴打,但面对别人的帮助时,却会不知所措。她想追求正常人生,却要冒着失去家庭、亲人和信仰的代价。
与家庭逐渐割裂,塔拉通过自我拯救,慢慢走出家庭的阴影。从大学毕业后,她又拿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奖学金,2010年去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这本书。2019年,凭借本书被评为时代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比尔盖茨也多次安利这本书。
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刷了下豆瓣,没想到评分这么高,我虽然觉得书还不错,但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也许它的平实是它最大的特点。它虽然没让我惊艳,在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一股原生的、自然的、强悍的力量,流淌到我心里。作者文笔高超细腻,结合自身经历来看,更是觉得难得。一家人犹如生命之河,共同的血脉在一起,割舍逃离相爱相杀,组成了一个个自己。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六个兄弟姐妹,塔拉和两个哥哥(泰勒和理查德)取得博士学位,其他四个留在了山里。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泰勒。
相信,如果没有泰勒的格格不入。如果没有泰勒的坚持。如果没有泰勒的鼓励和帮助。如果没有泰勒在那天拉住她,邀请她和他一起听他的CD,按下播放键。
她也许不会透过他的眼睛看到自己。也不会决定离开这座山。
也就不会有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回忆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