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17年,《十三邀》的一期,许知远对话贾樟柯,许对贾的评价是:我多少有些意外的发现,他的谈话与书写能力甚至比镜头语言更有力量。当时,我只看过贾樟柯为数不多的几个电影作品和纪录片,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公开的报道,所以我将这句话理解为许知远对嘉宾的,一个礼貌的好看的评价。但看完那期节目,我对贾樟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节目的开始,镜头一直在切换,一边是他作为一个导演,给台下的人们讲一个关于生命、宇宙与电影的演讲,那个演讲的主题是距离、角度与位置,场景氛围严肃、疏远而理智。另一边是他带着许知远在他的老家县城溜达。两个人走在街上,说实话,有那么一点点格格不入,因为过于真实了。贾樟柯戴个墨镜、骑个摩托,许知远说你好像黑社会大哥啊,然后俩人就乐。他们去打那种挂满五颜六色气球的气枪、在一个旧旧的游乐场骑着超级低矮的旋转木马,好像在一个小县城,招待外来人最好的娱乐项目也就是这些了。
就是这两个场景、身份一直在切换,还是挺有意思的。给人感觉更真实的,应该是后一种,他可能深知这一点,深知现代人缺失的东西是什么。所以他的电影中,一直是近乎原生的体现。然后他们回到贾樟柯的贾家庄-山河故人,很随意的开始聊天,偶尔谈话嘎然而止,然后就是长达五秒钟的寂静,但不会觉得气氛尴尬,贾樟柯叼着一根雪茄,轻轻的吐出烟雾。
这几天读完了这两本书,《贾想1、2》,贾樟柯从1996年到2016年,二十年间的一些电影手记。包括1996年,他的那部处女作《小山回家》,获得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最佳故事片,那一年他26岁。二年后,他的第二部作品《小武》,又拿了一堆国际大奖。包括后来他陆续创作的其他作品《站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等等,他在44岁,就取得了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广受赞誉,很多人会花钱去看公映的电影,却买一张贾樟柯电影的碟在家里静静欣赏。
读完这两本书,对他的理解加深了好几个层次。贾樟柯的内核里有一种故旧感,他在作品、文字包括与人的对谈中,多次提及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出生地山西小县城的背景。在书里,县城这两个字大概出现了100次,汾阳小县城对他影响深远。那里的环境、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光线、那里的一切都在源源不断的滋养着他。
他对电影,很执着很痴迷,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叙事欲望,他善于观察周遭的一切,他对某种声音、某种光线、某个动作都有着近乎痴迷的刻画。比如,高音喇叭声一直贯穿他现有的所有作品,是他一生不能放过的声音;同时代的流行歌曲、人们在歌厅中乱跳迪斯科,这个场景也多次在他的电影中出现;街上的摩托车、灰色的县城、怪异的痛楚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与远离,他想让他的影片具有文献性,他的电影,有一种对基层民间的实实在在的直接体验,有人说这是一种"粗糙"的表达方式,可能这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吧。
我猜想他可能因为说话,得罪了不少人。《三峡好人》选择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一个时间点公映,他在一场观影交流上说,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这句话得到了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喜欢贾樟柯导演及他电影作品的话,可以读读这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