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 《 酒道 • Jodow 》

读完这本书,像看一部意识流电影,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近期最佳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t's Like Watching A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Movie,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The Best Recently

2023-05-27 15:59

毫无疑问,这是我最近读的书里面,最喜欢的一本: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读的过程比较迷,因为叙事结构太奇怪了,又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四个人,各自视觉,讲述一个故事。

读完这本书,像看一部意识流电影,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近期最佳

1、实际年龄33岁,却只有3岁智商的小儿子班杰明。

2、考上哈佛,却因妹妹"放荡"而自杀的长子昆汀。

3、性格暴戾、冷酷自私、凶狠残暴的次子杰生。

4、温和敦厚、机敏勇敢的黑奴迪尔西。

故事跨度从1910年到1928年,长达18年。故事涉及到两个家族,三代人。一个是美国南部小镇破落贵族康普生一家,另一个是他们的黑奴迪尔西一家。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福克纳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第一个时间点是1928年4月7日,然后回到1916年6月2日,接下来又跳到1928年4月6日,最后是1928年4月8日。

读完这本书,像看一部意识流电影,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近期最佳

这四个时间点组成了本书的四个章节,而讲述四个章节的叙述人和视觉主体,便是上面提到的四个人。这就很有意思了。看完这四个人的叙述,你就像完成了一幅拼图,对整个家族的面貌和经历都有一个足够的、全面的了解。

在a的叙述中,你会观察到bcd的状态。在b的叙述中,你又可以觉察到acd的存在。你以一个全知视觉,在不同人生的变幻中,在思绪横飞跳跃着的文字游戏中,在主观与客观的意识切换中,去感受同一件事情的不同体会,特别特别过瘾。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里有一句台词,生活就像傻子讲故事,满是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书名,便取自这句台词。

可能是有意为之,书中第一位叙述人便是小儿子班杰明,演绎了一出"傻子讲故事",我很喜欢班杰明,他虽然是一个智力缺陷者,但他是最单纯最简单的。班杰明和昆汀的部分,是最时空错乱的两章,也是是意识流最明显的两章,两个人的思维异常跳跃混乱,在于他们的心境。

读完这本书,像看一部意识流电影,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近期最佳

班杰明的叙述里,当下和回忆交错在一起,有时一段话里穿插好几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第一遍读时,如果不看底下的注解,你会完全蒙圈。有时候五六个人的对话也没有标点和隔断,全部放在一整段里,但如果你了解人物性格,其实也会很好区分。姐姐凯蒂的形象一直存在在班杰明的记忆里,味道声音火光,这一切组成了他对周围一切事物的观察,他只有平静的叙述,却没有心理活动。但在昆汀的那部分,描写的是他自杀前几天的一切行为轨迹和内心活动,因为妹妹凯蒂失贞,昆汀接受不了家族荣誉受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大量的内心活动、混乱的意识、梦呓般的喃喃自语,有一处连续十页,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读昆汀的部分,我总会想起电影《阳光普照》里大儿子的人物形象,也是承载家族荣光的一个人,好像一直活在阳光下的一个人,谁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会自杀?当然,在他自己看来,这是唯一的结果。班杰明和昆汀的两章,是意识流写法巧妙运用的神作。杰生的部分是比较容易读的,因为这个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在他的叙述中几乎没有时间点的跳跃。而最后一部分迪尔西的叙述,是区别于前三位的叙述方式,采用了第三人称,如果说康普生家三兄弟的意识活动分别表现出:白痴、精神崩溃者和偏执狂虐待狂的话,那么迪尔西代表的是外部的客观世界,迪尔西的部分特别柔软平静。

读完这本书,像看一部意识流电影,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近期最佳

我想起曾经读过余华一篇文章,他说影响他的作家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但是能成为他师父的只有福克纳一人,因为福克纳教会了他如何对付心理描写。

奥克斯福,福克纳一生都在写的一个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地方。

我看的版本是图书馆借的,还不错。看完后做了一点功课,又买了一个比较好玩的版本,看介绍说的是,用了14种不同颜色印刷的内文,分别标注的同一时间层次对应的事件,叙事结构一目了然,还是李继宏翻译的,有点意思。

读完这本书,像看一部意识流电影,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近期最佳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更不如说这是一部电影,福克纳用拍电影的手法写了一本书,看完书就像走出电影院。"意识流""蒙太奇""镜头转换",他像一个出色的剪辑师,完成了这部伟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