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人皆知,在我国历史上是“风云式”的存在。他一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精神,是我国历史上将忠义和智慧融于一身的人,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历朝历代的人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十句至理格言,体会其精神内涵与教育意义,读懂受用一生。
在诸葛亮的身上,有很多的历史故事,比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度北伐等等。不得不承认的是,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国就出现这么一位将政治、军事、文学等融为一体的伟大之人,因而他成为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人物。在民间,人们更是将诸葛亮视为智慧的象征,他未出茅庐而定天下三分,足可以证明他的前瞻性。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在两汉时期,这里是学术中心,以学术气氛浓重,学风质朴而著称,诸葛亮14岁前,就是在这样一片注重学术的土地上成长。因而,诸葛亮的思想早在青少年时代便已形成,集儒、法、道等多家之所长,形成“聚合效应”。不过,儒家思想是诸葛亮思想的核心“力量”,贯穿其“大一统”的思想之中。在治国理民理念上,诸葛亮的民本与尚贤思想更是体现出儒家学说的精华。
除了儒家思想之外,诸葛亮在个别领域中受到法、道等影响。比如,诸葛亮有一个身份是军事家,他对将士有赏罚分明的管理,在这一点上,他深受法家的影响。另外,黄老学说在诸葛亮的养性哲学中体现得最为鲜明,但诸葛亮采用黄老学说的养性,目的是为了“励志”,终极目的是为了“接世”,可以说他将黄老学说思想做了升华。总体来讲,诸葛亮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框架,并将法家、道家等学说进行融合,以服务于他的“大一统”思想。
在识人、选人、用人方面,诸葛亮自成一体,形成自己的人才观。他以儒家学说作为出发点,又因为其家学深厚,以恢复大汉王朝为目标,思想方面以忠君为思想主导。识人方面,以诚待人,比如“三顾茅庐”被刘备所打动,因而他对刘备死心塌地;在选人方面,自然注重人的能力,但初衷离不开儒学思想的框架;在用人方面,以忠君和能力作为考量标准。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还会有其他因素,这里就不多讲述了。
在子女教育方面,诸葛亮也极为看重。他晚年得一子诸葛瞻,幼年时期,儿子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但是诸葛亮极其产生担忧,因为过早聪明外露,容易产生满足,因此诸葛亮特意给诸葛瞻取字“思远”,就是让儿子始终高瞻远瞩。另外,诸葛亮认为必成大器要满足三个条件,是志、学、才,三者相互依存。其中,立志是成才的前提,没有志向很难有大的成就,因为没有动力做支撑。
学很好理解,就是要刻苦读书,勤求学问,摒除一切干扰,做到心如止水,精诚专一。再有,诸葛亮认为“学”要虚心向学,虚心求教,因而在求学过程中会有启发。在志、学之后,就是才华显露,有才华才可以报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志、学、才三者是相互依存的,这一观念灌输于诸葛瞻的内心,而后者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
据记载,诸葛亮于234年10月8日去世,今天是他1788周年忌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十句格言,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与思想情怀,读懂受用一生。
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诸葛亮
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诸葛亮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