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末代皇帝,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亡国之君,他便是陈叔宝。他在政治上疏离,在文学上极为亲密,他的诗歌以绮丽风格为主,多以对女性的描写为佳,擅长警句,诗歌在细节方面极为细腻生动,对后世的唐朝诗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陈朝皇帝陈叔宝的十首诗作,体会诗歌的意境与美感,相信你会对他有重新的认知。
陈叔宝出生在南朝梁朝时期,常年被扣留在北朝,十岁的时候终于回到建邺,十七岁被立为太子,三十岁称帝,直至三十七岁,陈朝被隋朝灭亡。不可否认的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对陈叔宝很是仗义,陈朝灭亡后,他被押送至长安,杨坚赐他豪宅,生活很安逸,直至去世,他的一生就此终结。总体来看,陈叔宝算是善终,但亡国之君的帽子是无法避免的。
在成为皇帝后,陈叔宝生活奢靡,整日歌舞升平,不理朝政,在我国历史上,他不是一位好皇帝,常常被当做负面教材所用。不过,他对文学有很大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他本人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在诗歌创作上也付出很多的精力,存世诗作有近百首,将他称为陈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是不为过的。
据史料记载,陈叔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作为皇太子期间,他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学习儒家经典之作。即位之后,他颁布一系列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曾多次天下大赦,也体现出其儒家爱民的思想。另外,他认识到招纳贤人的重要性,曾在诗文中窥探出这一思想。再有,他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经常参与玄坛聚会,结交人士,部分诗文中体现出其深受玄学的影响。还有,陈叔宝在佛学上受到一些影响,因而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其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他存世诗作来看,其诗歌内容以艳情诗、宴饮诗、边塞诗及咏物咏山水诗为主,其中艳情诗是最多的题材,有情感欢愉的诗,也有关于哀愁思想的怨诗。这类诗以绮丽著称,延续了齐梁时期华丽浮艳的风格,虽然诗歌美不胜收,但也受到学术界的批评,认为他不理朝政,没日没夜的歌舞升平,写下如此多的艳情诗,证实了他的荒淫无道。
在陈叔宝的笔下,女性是描写的重要对象,诗中女性形象随处可见。他用文字描写女性的容貌仪态,文字华美,意境艳丽,但是思想性肤浅。不过,我们可以单纯的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出发去考量陈叔宝的诗,不难发现他具备一流诗人的语感与才华,而且能够彰显其审美以及犀利的观察能力,加之自己深厚的文学基础与宫廷生活,能够写出华丽的诗文不足为奇。
值得一提的是,陈叔宝的诗中,尤其写景诗,经常会见到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警句,表现力极强,可以说明其高超的诗歌创作艺术。必须要说的是,陈叔宝的文字描写细腻又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加强了诗歌艺术表现力,对后世李唐诗坛,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代君王,陈叔宝还写过一些边塞诗。他的边塞诗主要写边塞的荒凉、征战的艰辛以及难以归乡的思乡之情。不过,他的边塞诗更多是凭空想象和揣测而做的,缺乏真切的感受,因为作为一代君王,不可能身居边塞,因此他的边塞诗成就并不高。
总之,陈叔宝作为君王是不称职的,作为一位诗人,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他是陈朝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影响着后面李唐王朝诗坛。他的诗以艳情诗为多,以绮丽风格为主,细细品味后,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叔宝的十首诗,感受君王笔下诗歌的魅力,相信你会对他诗人的身份有新的认知。
玉树后庭花
陈叔宝〔南北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梅花落二首 其一
陈叔宝〔南北朝〕
春砌落芳梅,飘零上凤台。
拂妆疑粉散,逐溜似萍开。
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佳人早插髻,试立且裴徊。
巫山高
陈叔宝〔南北朝〕
巫山巫峡深,峭壁耸春林。
风岩朝蕊落,雾岭晚猿吟。
云来足荐枕,雨过非感琴。
仙姬将夜月,度影自浮沈。
有所思 其二
陈叔宝〔南北朝〕
杳杳与人期,遥遥有所思。
山川千里间,风月两边时。
相对春那剧,相望景偏迟。
当由分别久,梦来还自疑。
饮马长城窟行
陈叔宝〔南北朝〕
征马入他乡,山花此夜光。
离群嘶向影,因风屡动香。
月色含城暗,秋声杂塞长。
何以酬天子,马革报疆场。
临高台
陈叔宝〔南北朝〕
晚景登高台,回望春光来。
雾浓山后暗,日落云傍开。
烟里看鸿小,风来望叶回。
临窗已响吹,极眺且倾杯。
长安道
陈叔宝〔南北朝〕
建章通未央,长乐属明光。
大道移甲第,甲第玉为堂。
游荡新丰里,戏马渭桥傍。
当垆晚留客,夜夜苦红妆。
日出东南隅行
陈叔宝〔南北朝〕
重轮上瑞晖,西北照南威。
南威年二八,开牖敞重闱。
当垆送客去,上宛逐春归。
鬓下珠胜月,窗前云带衣。
红裙结未解,绿绮自难徽。
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
陈叔宝〔南北朝〕
照耀浮辉明,飖遥落烬轻。
枝多含树影,烟上带佩生。
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
园中鹤采丽,池上凫飞惊。
雉子斑
陈叔宝〔南北朝〕
四野秋原暗,十步啄方前。
雊声风处远,翅影云间连。
箭射妖姬笑,裘值盛明然。
已足南皮赏,复会北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