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觉得它的另一个名字可以叫:明末大失败记录。书的主线是明朝倒数第三位皇帝万历在位期间的一些事,即是论事,则避不开下面这几个人: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御史海瑞,总兵官戚继光,名士李贽,这几位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赫赫有名,但下场都不是很好,有的身败名裂、有的结局惨淡,而其他的一些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等,也没什么好结果。作者钻研明史几十年,对这几位人物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虽然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发生的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朱翊钧八岁登基,万历十五年时他24岁,已当了15年的皇帝。明朝初年,朱元璋兢兢业业,创业伊始,励精图治,除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政府各部门185种事件必须面奏皇帝。到了明第六代皇帝,这个数字就变成8件了,虽雷打不动的早朝,每天还在持续,但当时的百官包括皇帝在内已经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情绪,深以为苦。有一次宫里失火,当时在位的皇帝祈求大学士能否免朝一日。到了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时,这位在位时长在本朝仅次于万历的皇帝,竟然20多年不上朝,而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在位后期,干脆把早朝废除了,几届领导班子怠政,国家机器一度瘫痪,这是否是明朝灭亡的诱因之一呢?
这本书提到的几个人物,我对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最感兴趣,先说说张居正。历史上对张居正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他在任时威权震主,死后被抄家,儿子也被分配边疆,他死后,圣旨中有一句话"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意思是,论起你的罪,应该从坟里刨出来鞭尸,但暂且免了。为何一代权臣遭得皇帝如此大的恨意,结局如此悲惨,我觉得跟他权力太大,过于高调,得罪了文官集团,使皇帝的自主职权受到约束,与代表军事力量的戚继光走得太近,包括个人的一些作风问题都有关系。
当时,张居正凭借内阁首辅一职,在人事大权、任用罢免、国家大事的决策判断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很强势的干预,甚至插手皇帝的家事,太后想花自己的钱修筑娘娘庙,张居正让她修北京城外的桥梁了,太后想在宫里设坛拜谢菩萨的保佑,因张居正的反对而作罢,还有好几次,太后想在秋决前举行大赦,张居正坚持以为不可,太后只能被迫放弃(同情太后… … 太后能不恨他么… … ),虽然在这些事例中,张居正的主张无疑都很正确,但这种毫不顾全皇室面子、铁面无私的态度,也让他后来付出惨重的代价。
由于张居正的行为侵犯到整个文官集团的底线,朝廷中的官员多次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去世后,已被盖棺论定,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等等,仿佛他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整饬朝纲,巩固国防等历史贡献全然被抹杀… …,摆脱张居正的"束缚"后,万历皇帝很快发觉,他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他也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皇室的情谊不同于世俗,它不具有世俗友谊的那种由于互相关怀而产生的永久性。
对于历史人物,从来都要功罪分明,不可以点概面,我觉得张居正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死前不久,国库粮仓的存量可以满足以后九年的需求,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要知道在这之前,明朝几乎完全没有储备,各地经常因为发不出军饷而引起争乱不满,巡抚被杀、国库亏空,在边防及大型工程方面,一无所为,所以张居正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万历十五年》不足以对张居正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对这个人感兴趣,可以读熊召政的《张居正》。
说到海瑞,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黄仁宇说他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确实古怪,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有白银十余两,不够殓葬之资。海瑞从政二十多年,他的信条被人尊重,却不被信奉,他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是老百姓心中的"海青天"。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海瑞做官的淳安县,在驿站找事,海瑞立刻带人把他抓了,还没收了财产,这个故事在《大明王朝1566》里就有,由此可见他的清正廉明。也正因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也丧失了不少升官的机会。
我觉得他做的一件最神奇的事,是给嘉靖皇帝递了一道著名的奏疏,奏疏中指出,嘉靖皇帝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他说"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普天下的官员百姓,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皇帝看完这道奏疏,雷霆大怒!据说他当时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嘴里喊叫:"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嘉靖皇帝对待海瑞的感情是矛盾的,他有时把海瑞比作忠臣比干,有时又痛骂他为"那个咒骂我的畜物",嘉靖最终虽然将海瑞入狱十个月,但还是没有对他处以死刑,并留他辅佐新君。当海瑞在狱中得知嘉靖皇帝已死,放声痛哭,号哭之余,继以呕吐。嘉靖和海瑞的故事,可以看张黎执导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陈宝国扮演的嘉靖和黄志忠扮演的海瑞,超级好看!海瑞死的时候,很多官员大大松了一口气,一位台谏之臣被皇帝称为"迂戆",合乎时代,合乎人心吗?
如果说张居正和海瑞代表首辅和文官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力量,那么戚继光则是当时的军事代表,万历年间以戚继光为代表人物的武将,遭际都以惨败收尾,这既有普遍性又有必然性。当时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不能相容,文官势力较强,武官较弱,有的地方甚至让文官指挥武官,军政方面的人事任免和补给各项也统统由文官主持,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当时小小倭寇能来欺负中国,不足为怪了。
据史料记载,一伙50-70人的倭寇队伍,在当时南京驻军十二万人的情况下,入侵南京杀了四千多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实属罕见。而戚继光展现出惊人的能力,不了解这些之前,他只是存在于历史书上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七个大字,了解了他的历史贡献,觉得戚继光太牛掰了… … ,他的著作《纪效新书》中的一些军事方案、军法条文、职责分配、组织设计、武器部署、后勤补给对于后来的治军管理及军队作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戚家军逐渐强大,加上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好,文官集团认为戚继光对他们构成了威胁,又开始弹劾戚继光… … ,加上种种文官干预和制度的落后,明朝末期军事力量极其衰退溃散,每天都有一千多艘外来船只沿海挑衅。张居正死后,朝臣跟万历说:戚继光是伏在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推行的政策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他为此付出了代价。万历年间,明朝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时机。三十年后,在与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中,因缺乏战术和纪律,众不敌寡,骁勇善战的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取本朝而代之,大清来了。
读完这本书,觉得古代做皇帝不易,做臣子不易。忠臣未必是良臣,有奸臣也未必是坏事。鼎盛之后,即有可能是衰败,今天权倾朝野,明天也有可能身首异处。伴君如伴虎,能笑到最后的人,太聪明绝顶不行、太卓越超群不行、太锋芒毕露不行、太直言善谏不行。
一个朝代的灭亡,体现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大方面的衰落,这四大方面又各自有代表人物,从这些代表人物的结局中,能看出一二。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一点上,毛主席做的非常好,毛主席曾经将一本300多万字的讲战守攻取、地理形势的历史著作背的滚瓜烂熟,《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更是读过多遍。正是因为了解历史,所以才敢写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词吧。